汉代南阳有对水旱诸神的祭祀风俗,以祈求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丰衣足食。? (一) 除魃求雨风俗?
《南阳汉代画像石》中有《虎吃女魃》画像。画左右各有二虎,一虎生翼,二虎正低首扑食一女子,女子瘦弱纤小,上身裸露,下着裳,赤足,伏于地,一臂上举,作扎挣状。二虎上方又有一熊作人立状,双臂左右平伸,指二虎。?
女魃乃一旱神或旱鬼,其形象为一年轻女子,身材瘦小,裸体。女魃原为天女,《山海经·大荒北经》云:“大荒之中,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女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在古代,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威胁,旱灾使赤地千里,寸草不长,人们无法抗御,便误认为是有旱鬼作祟。于是,便将它和女魃联系起来,女魃解数用尽不能上天,走到哪里,哪里就旱而不雨。为了驱走致旱的女魃,古人就借助于虎。虎被人们认为能食鬼魃的神物。《风俗通义》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缚挫锐,噬食鬼魅。”在汉代大傩活动中就有以人装扮成十二神兽来驱鬼怪的,虎属十二神之一。而女魃是危害人类的恶鬼之一。张衡《东京赋》云:“囚耕父于清冷。溺女魃于 神潢。”《后汉书·礼仪志(中)》引这两句话作注说:“耕父、女魃皆旱鬼。恶水,故囚溺于水中,使不能为害。”南阳汉画中画虎以食女魃的画像,与文献记载相印证,充分反映了汉代南阳人祈求消除旱灾的除魃风俗,同时,这也是一种巫术手段。
(二) 祭风伯、雨师风俗?
南阳市王庄汉画像石墓中有一幅《风雨图》(南阳市博物馆:《南阳市王庄汉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85年第3期。),画上部刻三神人共曳引一车,车上一驭者双手挽缰,另一神人端坐车上,车轮以五星联线组成。画下有四神人,头发皆披在一旁,怀中均抱一大口罐,罐口向下作倾倒状,罐中的水流似瀑布倾泻而下。图右一巨人,赤身裸体,双腿跪地,张口作吹嘘状。作者认为,那持罐倒水的四神即为雨师,张口吹气者即为风伯。?
关于雨师的神话传说,最早来自对雨水的自然崇拜。《独断》云:“雨师者,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南阳汉代画像石》图版527的天文图像上就有毕星的星象,其刻画毕星于天文图像中,很可能与汉代南阳人祭毕星祈雨的风俗有关。风伯是民间对风神的称呼,起初也有被视为某一星体的。《独断》云:“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而南方的楚国则认为“飞廉”这种奇怪的鸟兽为风伯。而汉画中的风伯,既非星体,也非鸟兽,而完全是人的形象,说明二神在汉代已经人格化了。而且,汉代对风伯、雨师的祭祀,已经纳入了国家的祭典,深入到了县、乡基层,成为人们每年必须祭祀的重要神?之一,民间也都设有风伯、雨师庙。《汉书·郊祀志》云:“(秦时)雍有二十八宿,风伯、雨师之属,百有余庙。”《汉书·祭祀志(下)》又云:“县邑常以巳未日祀先农于巳地,以丙戌日祠风伯于戌地,以巳丑日祠雨师于丑地,用羊豕。”综合文献记载和南阳汉画的天文画像,可以断定汉代南阳确实有祭风伯雨师的风俗。?
(三) 祭雷神求雨风俗?
在南阳市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雷神画像,其形象是人形(也有肩生两翼),乘坐一云气车上,车上生树枝,雷神持槌击鼓(南阳市博物馆:《河南南阳英庄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83年第3期。)。?雷神最早的形象当是龙蛇或龙身人头。如《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龙最初应是雷神形象。汉画的雷神是一人形之神,王充《论衡·雷虎篇》又云:“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身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古人常认为雨与雷相连,雷电是司雨之神,祭祀雷神,以求风调雨顺。汉画像石的雷神也常与雨水之神相伴为伍。南阳汉画刻雷神当与南阳汉代祭祀雷神求雨风俗有关。?
(四) 祭应龙求雨风俗?
龙在南阳汉画中多以祥瑞之物出现,但亦有以雨神身份出现的。在南阳市英庄和王庄汉画石墓墓顶天文画像中的龙就是以雨神的形象出现的(南阳市博物馆:《河南南阳英庄汉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83年第3期;《南阳市王庄汉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85年第3期。)。英庄画像石墓前室盖顶石上有一龙有翼,当为应龙,张口曲颈,穿云吐雾,其旁有乘虎车的雷神为邻,雷神司雨,应龙亦能降雨。《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有:“应龙蓄水”,帮助黄帝打败蚩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应龙有呼风唤雨的神性,雨水神的形象。传说黄帝是雷神的化身,《重修纬书集成》卷四《春秋合诚图》云:“轩辕星,主雷雨之神。”而黄帝出行,常以应龙、风伯、雨师为其随从。汉代也有作土龙求雨之俗,《后汉书·礼仪志》说:“……其旱也,公卿长官以次行雩礼求雨。闭诸阳,衣皂,兴土龙……”注引《新论》说,之所以做土龙、吹律及诸方术,因为龙一出现就要有风雨兴起,以迎送之,“故缘其象类而为之”。杜而未著《凤麟龟龙考释》云:“应龙即土龙,为雨神。”《春秋繁露·求雨篇》中也有做龙、舞龙以求雨的记载。这都反映出了汉代的南阳已有祭应龙求雨的风俗。?
(五) 祭月神求雨风俗?
南阳市英庄汉画像石墓顶及王庄汉画像石墓顶的天文图像中有“女娲举月”画像,说明汉代南阳有祭祀月神求雨的习俗。古人认为,月中有蟾蜍,而月与蟾蜍都和雨水有关。蟾蜍属蛙类,又称蛤蟆。汉代也有杀蛙求雨的风俗。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六说:“啬夫斋戒祈祷,杀蟾蜍祭天,可以求雨止雨。”该书的《求雨》篇说,取五蛤蟆(即蟾蜍)置方池中,具请酒、膊脯祝斋三日,服苍衣拜跪求雨。王充在《论衡·顺鼓》篇中说:“雨久不霁……宜捕斩兔、蟾蜍。”可见,蛤蟆在汉代已被尊为雨神或求雨活动中被祭祀的主要对象之一。?月中有蟾蜍,《淮南子》云:“月,天之使也,积阴之寒气,大者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又云:“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古代的占星术中,月就是主管水旱之神。故可以据月形状占验气象:“月初生小而形广大者,月有水灾”;“月先行离于毕,则雨”;“月晕围辰星,所守之国有大水”;“月晕围心,人主有殃,又曰大旱”;“月晕鬼,大旱”(何新:《诸神的起源》第三章《女娲与大禹故事的真象》。)。?
南阳汉画中女娲举月的画像,说明女娲与月神也有一定的联系,成为人们祭祀的对象。据考证,“娲”与“蛙”同(杨?遥骸杜?纯肌罚?睹窦湮难?厶场罚?986年第6期。),又为“雌蛙”,也有人认为女娲与嫦娥同神异名,这样,女娲也就自然成为月神了。据载,月神娲在古宗教中是一位主管水旱的神灵,如《论衡》记汉代风俗云:“久雨不霁,败攻社,祭女娲。”也有人考证,女娲就是女魃。综上文献记载和汉代画像,可知,在汉代南阳确有祭祀月神的风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