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开发



分站入口: 宛城区 卧龙区 高新区 西峡县 淅川县 内乡县 镇平县 邓州市 新野县 南召县 唐河县 方城县 社旗县 桐柏县
当前位置:HOME > > 风俗文化
南阳娱乐民俗-舞蹈

发布时间 2010-03-20

    一、 高跷

   高跷艺术,南阳民间俗称“杉木腿”。汉魏六朝时称为“伎”,宋代则叫“踏桥”。“高跷”一词,到清末始得出现。南阳对高跷的传习成俗,乃在民国年间。高跷对戏曲的影响,随处可见。例如,桐柏花鼓戏,最初只是化装成各种各样的戏剧人物,蹬着高跷,踏着高跷的乐曲,在地上走来走去地表演着各种动作。有时和秧歌舞龙、旱船、竹马等队伍混在一起,利用自己站得高的优势,虽然无声,也能够让观众看得清楚。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进,由无声渐变成单人唱,再渐变成旦生对唱。又过了一段时间,不仅废除了高跷,而且在男女对唱的戏文中加进了故事情节,在地上演出。至此,花鼓戏正式诞生。于是,逢有庙会或节日,便搭起戏台,配上音乐,演员以生、旦、丑三个角色分饰人物,在观众的喝彩声中表演起来。花鼓戏中的花鼓曲则是从连厢表演发展演变而来。其演出形式为一对夫妻,外加一相公,夫妻二人为生活所迫,出外打花鼓唱连厢,待唱完向相公索酬时,遭到相公的打岔或调戏,相公向妇人眉来眼去,于是引出一场小风波,构成一幕风趣的喜剧。这种形式,对南阳的其他戏曲都产生过影响。虽然花鼓戏由高跷派生而来,但需要强调的是高跷这种艺术形式并未绝迹,而且愈发完善。南阳的高跷队一般由二三十人组成,他们身穿古装戏服,手执彩扇、绸巾,足上至小腿处绑着三尺多高的木跷,边走边扭,一会儿绕圈,一会儿绕8字,时开时合,做走阵表演。其中扮演小丑的舞者,忽儿扑跌在地,忽儿急速跃起,时不时地做一些既惊险又滑稽的动作,逗得观众捧腹大笑,给欢乐的节目增添了浓郁的喜剧色彩。因此,这种亦奇亦谐的民族舞蹈形式,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得到广大农民的喜爱和欢迎。

   二、 旱船

   旱船是活跃在南阳的一个古老的民间艺术品种,多用竹、木、高梁秆做骨扎制,船体外饰以绸布,布上彩绘有各种戏曲故事或吉祥图案,如“鲢鱼戏水”、“鲤鱼跳龙门”等,船上扎有一亭阁式船棚,绸布做顶,四边饰有流苏花边,顶上缀一红绣球,四角各挂一盏莲花灯。船棚的4根柱子上,都贴着红对联,联曰:“风调雨顺升平世,国富民强尧舜天。”《燕京岁时记》中对旱船的艺术形式有着详细的介绍:“跑旱船者,乃村童扮成女子,手驾布船,口唱俚歌,意在学游湖而采莲者。”南阳的旱船,早期没有唱腔,只有舞蹈,常于船边配一艄公,通过艄公的划船舞姿和动作对船中女子进行调逗。在后来的演变中,不仅艄公加上了唱腔,驾船女子也有了唱腔。这样,舞唱俱全,在欢快的划船舞姿和风趣的唱腔中表现了一种乐观的情绪。南阳的旱船艺术,重视跑场和拳腿,驾船的女子和划船的艄公,跑动时不仅讲究节奏,而且要让动作轻盈有致,为使整个艺术活动充满情趣,还要在歌舞中加入一些表演技巧,用跑场和拳腿上的优势于嘈杂的环境中吸引观众。这一特点,为南阳戏曲所吸收,例如,各剧种武将出场多用“起霸”,虽然复杂,但一套“趟子”是必不可少的。短打戏里武生夜间潜行常采用“走边”动作,龙套演员的上场多运用“一条鞭”、“二龙吐水”、“倒脱靴”、“龙摆尾”、“扯四门”等队形,这些都是受到旱船舞的影响后,才变成南阳戏曲角色化表演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丰富和强化了南阳戏曲的唱段和表演,增加了南阳戏曲娱人的魅力。

   三、 秧歌

   秧歌是民间社火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它分为文场秧歌和武场秧歌。文场秧歌重唱,武场秧歌重舞。逢年过节,在村街集市表演,边扭边唱边逗,演员的全部情绪都靠身段的扭摆来表现,臀部的左扭右摆,带动着脚步有节奏的移动,进一步,退半步,妙趣无穷,动作既夸张又和谐,既奔放又轻柔,烈时如野马脱缰,柔时似雏燕戏水,不论演者、观者,都沉浸在浓烈的艺术氛围之中,整个心灵经受着美的熏陶。?

   若追溯南阳舞蹈的渊薮,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以前,当时的画像砖(石)和张衡的《西京赋》、《南都赋》对其都有着生动的反映。?

   明代中期,南阳的唐定王府置设过“乐师观”,从事大型歌舞演出活动,歌妓、舞妓、乐妓多达百人。

   四、 玩猴

   玩猴一俗,始于清代中期,玩猴艺人以新野县施庵乡和沙堰镇居多,在南阳的另外12个县市区中,亦有零星操此业者。南阳玩猴在解放后的50余年中,先后经历了两起一落的变故。建国初期,虽然人民群众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但经济上还未能立刻翻身,为生活计,一些玩猴艺人走街串巷,以玩猴招徕观众,然后趁机向观众兜售一些日用百货,以贴补家用。玩猴之艺,投入不多,技艺要求不高,一般人一学便会,所以从此业者众多。?

   当然,实事求是地讲,民间玩猴之风炽热一时,也与农村经济不发达、文化生活贫乏有一定的关系。

   五、 狮子舞、背装舞、霸王鞭舞

   南阳民间舞蹈与民间戏曲一样,它的繁盛期也是在清代和民国年间,在这短短的300年里,创作舞蹈的数量远远超过汉、唐、宋、明代的总和。除上述舞蹈之外,狮子舞、背装舞、霸王鞭、玩猴等,在民间也十分盛行,广为演出。?

   狮子舞是南阳民间常演的舞蹈之一,深受群众喜爱,民间俗称“打狮子”。《汉书·礼乐志》:“象人,若今戏虾鱼师者也。”南阳民间的狮子舞多为双狮,它用红黄色麻丝编织而成,由两人合作扮一头狮子,由一人扮成武生,持彩球逗引。表演上可分为“文狮”和“武狮”。“文狮”主要刻画狮子的温顺形态,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武狮”则表现狮子的勇猛性格,有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等动作,其动作的技艺性很强,伴奏的乐器多为雄浑豪迈的大铜器,与狮子翩翩起舞的雄姿相映成趣,成为我区传统的民间舞之一。此舞多在春节庙会及重大喜庆时举行。?

   背装舞是南阳民间最具特色的舞蹈,各县市均有表演,尤以镇平贾宋镇最为盛行。贾宋的南北两街,逢年过节,背装就出来比赛,整个街道常是人流拥挤,水泄不通。这种舞蹈由小孩和壮实的男子扮演,表演形式是:小孩站在大人肩上,或用一方桌做底座,桌子中间有一个小洞,有一铁架从洞中伸出来,把扮故事的小孩固定在铁架上,形成古装戏剧造型,如白蛇、青蛇、许仙、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等。行走起来,队形变化多端,纵横交叉,随锣鼓节奏而扭动。下面扭得越灵活,上面的舞姿也就越壮观。表演时用唢呐、锣、鼓伴奏,加之燃放鞭炮,艺术感染力很强。?

   霸王鞭舞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酒后兴起,挥鞭做舞而流传下来的。该舞蹈粗犷豪放,热烈矫健,充满着激情。霸王鞭为三尺三寸长的棍,中间稍细,两端各钻有两个孔,每个孔再装上几枚铜钱,用红布条缠住棍儿头。左右上下舞动时,铜钱发出清脆的响声,红布条如火苗在燃烧着。鞭子向空中抛起,舞者飞身跃起接住,如空中捉鹰,向地上猛击,舞者来一个鹞子翻身,然后挺起,如大海缚龙,向舞者的肩、腿、腰部捶打,上下翻滚,又如蛟龙盘柱。动作有“击平肩”,“打云肩”,“连五脚”,“打四方”,“枯树盘根”,“遍地开花”,“蛟龙出海”,“饿虎下山”等,一般由几个年轻健壮的小伙子对舞,动作整齐有力,潇洒俊逸。而且,随着整齐的节奏,舞者还高声唱着小调,特别是歌词雄壮、奔放,将舞蹈衬托得更为热烈,将观众的心潮推起一个又一个波澜。霸王鞭舞跳的是花场,舞步简练纯朴,属秧歌类的即兴创作。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南阳网站建设 郑州信息网 河南网站建设 南阳商务网 河南批发网 南宁分类信息网 南阳鲜花网 郑州老博会 南阳旅游网 南阳商标注册
南阳微网站建设 南阳小程序开发 南阳婚庆礼仪网 南阳网络推广 南阳大数据营销 中国玉网 南阳律师维权网

关于我们

微网站建设

网站建设

广告服务

代理加盟

招贤纳士

支付方式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返回首页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地址:南阳市范蠡路华鑫苑  电话:0377-63205555   13663998848   E-Mail:sjwb666@163.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豫ICP备09016473号   豫公网安备 41130202000295号  

本站法律顾问:罗中彬律师   河南育滨律师事务所  

分享按钮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