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开发



分站入口: 宛城区 卧龙区 高新区 西峡县 淅川县 内乡县 镇平县 邓州市 新野县 南召县 唐河县 方城县 社旗县 桐柏县
当前位置:HOME > > 风俗文化
南阳婚俗

发布时间 2010-03-20

    一、 旧时南阳民间婚俗

   古代乃至民国年间,南阳民间结婚的年龄比较宽泛,人们崇尚早婚,婚龄一般是男子在16~20岁左右,女子在14~16岁左右。受封建儒教思想观念的影响,重视多子多福,早结婚就可早生子。另外,民众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使家族早有传人,早续香火,便促使了早婚现象的发生。16岁以下的早婚现象司空见惯。晚婚现象几乎没有。在民众观念中,以男子长女子一至三岁为理想,民间有所谓“男大(女)三,抱金砖,女大(男)一,哭啼啼”的说法。但是也有一些家庭,为了使媳妇过门后即能料理家务和从事农活,情愿为儿子娶一位年岁较大的妻子,女比男大十来岁的夫妇,在旧时的南阳并非鲜见。?

   如果亲邻友人中两家关系比较密切,家长比较合得来,两家主妇同时怀孕可为腹中胎儿定婚,待一定年龄时完婚,这种现象俗称“指腹婚”。此婚俗在解放后已经绝迹。?

   在一些比较贫寒且儿子又多的家庭中,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常在儿子尚小时为儿子廉价收养一女孩,待男女达到婚配的年龄后便为其完婚。这种婚俗称“童幼婚”。“童幼婚”是贫苦多子人家一种变相典卖女子的形式。女子被男家买来后,在没成婚的这段时间内,男女之间以兄妹相称,与未来的公婆以父女、母女相称。外人称之为童养媳。此婚俗在一些偏僻农村,一直延续到1949年全国解放后才消失。?

   旧时婚嫁,不仅讲究门当户对,而且迷信色彩极其浓厚。男女结婚宜八字相合,忌属相相克,合八字和看属相成为婚姻链条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要求郎才女貌,包办婚姻成为定规,昔日的文君自媒之嫁法,伯虎自鬻之娶法,实是伤风败俗。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没有子女的人家(俗称双料绝户头)和仅有女儿没有儿子的人家(俗称单料绝户头)遭世人耻笑,本人亦觉得脸上无光,在人前直不起腰,抬不起头。与此相对应,男到女家入赘(俗称倒扎门)或男到他家入继者,被看做是极不光彩的事情。男丧偶可续弦再娶,女丧夫要守寡保贞,可立贞节牌坊。若再嫁不仅遭外人非议,还会遭到娘家婆家双方家人的责难,认为有辱门风。城镇手工业者,出于经济上互相帮助和交流、切磋技艺的需要,相互间多结为连理。旧时由于缺乏社会保障机制,为了对付天灾人祸,贫寒之家也常以结亲的形式来相互宽慰和相互支持,以同舟共济。?

   “婚有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礼仪》)此六礼包括了从提媒到完婚的全过程。旧时南阳民间的婚嫁礼仪,沿袭六礼。不过,根据家庭条件,每道环节有繁有简。?
纳彩 纳彩,就是男方若看中了某位适龄女子,便托媒人向女方提婚,若女方觉得门当户对,同意议婚,男方则携礼向女方求婚。?

   民间素有女攀高门之习俗,若女方觉得男方比较中意,遂托媒人携绣花钱袋向男方求婚,袋内装元宝银元不等,此举南阳民间俗称“送布袋”。男方若同意女方求婚,遂托媒人带回柬帖一帧,并告知女子男方的年庚生辰八字,由对方合算。?

   问名 问名,俗称“过八字”和“换庚帖”、“换龙凤帖”,双方正式交换生辰八字,看有无不合、相克之处。在庚帖上,要注明双方三代姓名、官衔、居住地。此帖由男女双方互换后,等于草鉴了婚约。?

   纳吉 纳吉,就是男方求卜于神庙祖先,由神力决定这门亲事是否妥当。男方求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后来这一礼仪逐渐演变成了小送财礼,俗称小聘。男方赠送女方财物若干,一般为首饰、衣服等,女方则答以鞋帽等物为谢。至此,双方定婚完毕,一般情况下不能改悔,男女双方各出具正式定婚帖一份。?

   纳征 纳征,亦称纳币,南阳民间俗称“丢定物”。男女双方缔结了婚约之后,择吉日设宴,互换定聘礼。男方要送一定数量的财物给女方,女方以一定数量的财物作答,俗称“聘礼”。聘礼多寡轻重取决于当事者家庭的经济状况,多则数十上百种,少则数种。?

   请期 请期,在南阳民间俗称送好,即男方择定婚期后,由媒人携男方期书去女家协商迎娶日期。该日期系由算命先生依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而选定的黄道吉日。在旧时,民间多把结婚日期定在春秋冬三季,尤以秋冬为最多,这里一是因为秋冬农忙结束,庄稼有了收成,手头比较宽余,资金活泛方便;二是因为南阳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婚宴所用的食物不易腐败,容易存放;三是因为按照阴阳五行原理秋冬二季好日子多,特别是农历腊月间,每天基本上都是好日子。腊月初八这日和腊月二十三日以后的几日,是任何人都可选择的好日子,是没有任何禁忌的。择定婚期后,男方要备办厚礼送给女方,女方回礼以谢,并积极置备妆奁陪送。富家多陪送全副、半副或箱、桌、柜、椅四大件嫁妆,家庭经济条件差者,则从简操办婚事。?

   亲迎 亲迎,即按男女双方协商好的日期迎娶。这是旧婚礼的最后一道程序。由新郎在当天黄昏,亲自带领仪仗队和花轿去女家把新娘接回来,以示郑重其事。?

   以上是明媒正娶的仪程,至于童养媳婚礼和寡妇改嫁婚礼则无需按以上诸仪程进行。?

   童养媳多为贫苦人家所养,或原为男方奴婢。婚礼一般于黎明时分在男家举行,不设筵,不请客,鼓乐可有可无。礼前童养媳坐于门外,抬回后举行结拜礼,礼后即意味着婚姻缔结完成。?

   寡妇改嫁,旧时被视为失节丑事,所以为掩人耳目多于夜间由男方用牛车接去,不行婚礼。?
明媒正娶之婚,俗称“大娶”,婚期三天。事前用请帖请媒人、亲友前往贺禧,张灯结彩,贴婚联,奏鼓乐。迎娶时由阴阳先生择吉时起轿,内坐压轿童。轿前有人夹毛毡,燃爆竹,轿后有两灯笼、两火把、两支三眼铳以及鸣道锣、彩旗、唢呐等,至女家,众人出迎。新娘着礼服,以红盖头遮面,盘座于椅子上,由众兄弟拥抬入轿。依旧时礼俗,新娘之红盖头,自于娘家蒙上入轿,在到达男方家门之前,一路上不论遇上何种情况均不得自行揭去。只有到洞房,待婚礼仪式结束后,才能由新郎动手揭去,俗称“揭盖头”。轿至男家,由男家一人手持一面用火烧红的犁铧,用白酒浇着沿轿正转三圈倒转三圈,俗称“憋性子”。此后,新郎出迎,对轿行揖,俗称“拜轿门”。礼毕,由两名女傧相双手挽扶新娘出轿,行至天地桌——用红布铺盖着的方桌前行拜堂礼。?

   拜堂礼,是南阳传统婚俗中最隆重的礼仪。通常拜堂为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合拜成亲,然后新郎新娘二人同入洞房,饮交杯酒,便成了法定夫妻。拜堂之礼,虽然起源甚早,其中亦有一些与当今世界潮流不合之因素,但不能简单地将之归为封建糟粕,更不能不加分析地一味革除,它作为一种象征行为能够流传千古,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天地为人类生存的空间,对天地施拜,便寄寓了人类对生存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求。男女成室自立,理应拜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既顺古之礼仪,又合今之道德。夫妇交拜,更能体现传统婚仪的内涵。在以后的漫长人生道路上,夫妇二人风雨同舟,患难与共,需要互亲互爱互谅,而交拜正是这种关系的开始。此后便是宴请宾客了。?

   闹房 晚上由众人嬉戏斗趣,俗称“闹房”。?

   次日新郎新娘向父母、亲戚长辈磕头,受头者当场给以金钱,金钱数多少不限。?

   三日后,新郎伴新娘回娘家省亲,俗称“回门”。南阳回门之俗,又称拜门,盛行于宋代。据记载:“婿往参妇家,谓之拜门。有力能趣办,次日即往,谓之复面拜门。不然,三日、七日皆可。赏贺亦如女家之礼。酒散,女家具鼓吹从物,迎婿还家。”由此观之,古礼中回门礼可在婚礼后二日、三日、七日举行。回门时,男方要备礼物赠送女方。回门当日,婿应于散席后返家,不得留宿女家,而新娘回去与否则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此俗沿袭千年而无改变。婚礼至此告成。?

   在整个婚礼中,因各家条件不同,仪程简繁也有不同。贫苦人家,婚事多简办,有时雇租不起花轿,用牛车迎娶也为数不少。更加贫苦之家,因财力所限,男女双方常互相商通,不待客,不设宴,暗中悄悄把婚事一办即了。旧联曰:“完成一件儿女事,了却双方父母心。”家无论贫富,在婚俗中,男女双方都颇讲究和顺和吉祥。和,在儒家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帝尧对于自己部族内民众根据亲疏关系不同分别采用亲和平章的统治方法,而对于当时其他部族部落和氏族,则采用协和的方法以睦邻,这就足以说明,“和”这一哲学命题早在帝尧时期已有所实践了。?
  “夫妇之道,天地之大义,风气之本原也。”(司马光:《家范·夫》。)先有夫妇,而后才会有父子,有了父子然后才会出现兄弟,所以,夫妇关系是家庭所有关系的前提。夫妇之间,应以相敬如宾为美,敬是夫妇之间的行为准则,只有坚持这一准则,夫妇二人才能和睦相处。同时,在我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历来不仅重视家庭的一体观念而且重视家庭的和睦,俗称“家和万事兴”,这在治家和持家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断,亦有余欢”(朱柏庐:《治家格言》。)的传统家训文化十分重视家庭内外的和谐,这些属于传统的美德,是封建社会儒家文化的精华所在,其中有些观点,体现着古代贤哲的非凡见识,在今天的讽劝鉴赏方面,也会体现出永久的价值,释放出永久的魅力。?

   和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精华,“天地间诗书最贵,家庭内和睦当先”。中华多元的古代文化都认为和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条件和基础,因而也是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标和处理一切人事的基本原则。?
南阳的婚嫁文化充盈着浓浓的和的哲学观念与和的伦理氛围,就具体表现而言,便是顺和、德和、人和。?

   顺和,是指民间婚嫁中有关人的行为和心境要与生态环境处在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中,不与自然而然的生态伦理相悖,它追求心境的从容性和行为的不躁性,以顺应自然而然的方式和态度去处理婚嫁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人以自然为法则而采取的“为”的形式,而不是以无为为自然,是一种“为无为”。例如,在民间婚嫁中,一些有关女体男体的崇拜现象以及对一些民俗事象的解释方面,既有传统文化心理中的亲和意识,也有程朱理学以前的原始情愫。在程朱理学的禁锢下,人的个性泯灭,个性中鲜活的成分被扼杀。明代中期,一种批判程朱的社会思潮已经兴起,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程朱理学庞大的理论体系,但到了明代后期,由于经济政治的巨大变革,一种公开叛离程朱理学的思想已显虎虎威气。这些反判程朱理学的思想家摆开堂堂之阵,举起正正之旗,公开向正统的理学宣战,在意识形态领域动摇正统理学所盘踞的地盘,针对程朱理学对人们的压抑,提出“冲破理学束缚,争取个性自由”的思想。这种对理学的批判,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是知识分子苦闷情绪的发泄,是知识分子和封建社会对立情绪的外射。这种批判所表现的文化心态,正是一种和传统伦理道德相去甚远的离异意识。在民间婚嫁文化中,这种和理学对立的情绪表现得虽没有像文学家那样强烈和鲜明,但民间广大民众对于远古时期人性的回忆,表现了他们对于人之天性的眷恋和对理学的否定。对人性的张扬,是一种曲折的暗中的反抗和斗争,是一种“为无为”的斗争方式。?

   老子说“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在民间婚嫁文化中顺和的第二层含义是为自然无为之为。具体说来就是慈、俭、谦。慈,就是慈爱,其中强调了为人须有爱心和同情感,不可有冷漠和不偏不倚的处事态度,这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友好和谐相处的动力之源。远古时期的抢婚习俗的文化内涵即是对女方家庭及其女子本身的不敬,是不符合自然法则的表现。婚帖出现后,男子向女子求婚,或女子向男子求婚,柬帖用语颇具恭敬:“素所攀度”、“慈假求柬”,丝毫未见远古荒蛮时期的粗鲁行为,体现了和于自然的基本精神。人的一切皆由男女结合始,故而南阳民间婚嫁文化把它作为重彩浓抹的一笔加以强调和提示。关于家庭事务,我国传统文化主要是要求家人勤劳持家,节俭治家,量入为出,不可超前消费,富日子当穷日子过,不可将穷日子当富日子过。耕读传家是南阳民间传统家庭最崇尚的理想,是最优化的境界。在工商业极其落后和保守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居家应以节俭为本。男耕女织,勤劳致富,是历代绝大多数家庭的信条。“传家二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勤与俭”(吕坤:《孝睦房训辞》。)。勤俭密不可分,勤劳才能发家,俭朴才能持家。另外,要实现顺和,还要谦和不争。这也是南阳民间婚嫁柬帖表现的重要内容。对于民间婚俗,作为婚姻被动者的女方,以和为本,力争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有关习俗的规定。在女方所回赠男方婚帖中写道:“天作之合,不显其光。”“求我庶士,金玉其相。克明克类。如?如璋。琴瑟在御,维其有章,施于孙子,长发其祥。”在女方看来,这桩婚事,是天作之合,因此要“克明克类”,对遵守婚俗的有关条例,女方是很清楚的,绝不食言,更不推诿扯皮,执行起来一定“如?如璋”。?乃用作凭信的玉,上圆下方,而璋则是像?一样的玉。同时,“琴瑟在御,维其有章”。总之一句话,对婚俗及其要求女子所遵守的,女方一定遵守无误,不予争论。其目的是“施于子孙,长发其祥”。这三种态度,体现顺和的基本精神,是处理婚姻中人与生态伦理关系的最普遍价值导向。?

   德和。民间婚嫁文化中的德和,是指婚姻双方在处理与自然生态伦理关系时既要生生不息又要日新其德。南阳民间婚嫁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日月、四时、神妙的屈伸往来的高度和谐,我们从婚帖写作中每于所定日期前冠以“谨择”、“伏以”等词汇,即可窥见当事人对所择日子的慎重,以求不违天地自然而合德合时合鬼神。这种和谐有序协调是人与天地万物的动态展现。在南阳民众看来,人的结婚行为很容易和自然万物产生冲突,除了当事人要协调、和谐外,最重要的是与自然万物相互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双方生命的生生不息,即“和实生物”。同时,仅有“和实生物”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日新其德。天地合德的目的是为了孕育新生事物,这就是民间婚俗中某些旧俗渐渐被新俗替代的内在本质原因。?

   人和。在民间婚嫁礼俗中也充分蕴含着对当事人之间以及当事人与其他亲朋之间和睦的渴求和希望。一方面它阐述了怎样通过自愿地做各种婚俗所规定的事情来承担职责,即各人在这一婚姻活动中所应公平承担的份额和负担,另一方面又提出了所涉及的习俗仪规要符合儒家的伦理精神。它是一种道理和价值取向,它不仅合理地调节了人的生命生存自由和平等的权利,而且保障了每个人在人格和尊严上的完整。它包含着政治的、经济的、伦理道德的丰富内容。人人互爱,兼爱博爱,是人能够和合为婚姻的内在道德依据,是人类能够从家庭里出去而化为社会的外部文化特征。婚姻双方如果互相诋毁和怨愤,只能激化矛盾,产生隔膜。人与人的关系是婚姻关系网络上的一个重要的结构因素,只有把它放在和的广博的背景下,按照和的有关精神,才能协调好婚姻双方以及身、家、国等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南阳民间婚嫁习俗中,男方通过占卜选定了婚期,为了表示对女家的尊重,仍求媒人到女家,请女家决定婚期。有了这个礼让在先,女家一般会高兴地表示一切将听命于男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十分重视人和的民间婚嫁礼俗蕴含着丰富的知情意心理活动。过去,在女子出嫁前三个月,按照南阳婚俗习惯母亲必须对女子进行关于妇顺的教育,教育的内容有妇德方面的贞节和和顺、妇言方面的应酬辞令、妇容方面的修饰打扮、妇功方面的织缝浆洗。一旦出嫁日子来临,父母尤其母亲要叮嘱女儿,谨记家人教诲,到夫家勤勉从事、恪守妇道,在公婆面前要孝敬,无论公婆年轻力壮还是衰老体弱,为妇的要认真服侍和供养。新娘既成为家庭的内主,就负有和顺上下的责任,因为它关系到家庭的稳定和兴盛。?

   解放前,对旧时婚礼做了一些改进,仪程被改进成为提亲、相亲、定亲、看日子、娶亲等,少了旧时的繁文缛节,去掉跪拜之礼,实行鞠躬之礼。新娘常着旗袍,带花冠,披彩纱,抱鲜花,这样一套打扮作为婚嫁时的行头,颇显雍容大方,随俗应时。?

   南阳市老城区内夜娶习俗始于明朝初年,传说其因乃百姓为逃避明代唐王朱?J行初夜权暴虐之故。此俗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才渐趋式微。

   二、 解放后南阳民间婚俗

   解放后,男女结婚年龄前后经过两次调整。原来为男20周岁,女18周岁,后改为男22周岁,女20周岁。后又随着政府晚婚晚育政策的实施和男女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晚婚晚育现象渐成风气。
择偶由原来重门户、地位、身份变为重出身、知识、人品、才能。20世纪80年代以前,虽然门当户对的婚姻习俗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在农村,出身贫下中农的青年,很好找对象。青年女子向往找一个“商品粮”户口的对象。不论男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与军人结婚则有一种光荣感和自豪感,尤其在女性看来,能嫁得一身“国防绿”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体现出当时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敬慕之心。?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人更加看重知识、人品和才能,身高、长相、人品屈居基本条件,家庭经济状况和兄弟姐妹多少以及能耐大小上升为主要参考内容。有工作的青年在婚嫁理想中追求双方都有工作,每月有固定收入。就自然条件而言,男的爱漂亮,更关心女友的相貌;女的爱潇洒,则关心对方的风度气质和身高。社会风气的务实化使这一时期的青年男女多从人品和收入等条件方面选择伴侣。只要两人性格相和,情趣相投,男到女家落户也已被多数人所接受。寡妇再嫁、老人再婚也不再是丢脸的丑事,社会各界对此给予了前所未有的理解。随着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文凭学历成为青年择偶的一项重要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些新思想新观念也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婚嫁方面,一些男青年认为,只要有共同语言,能够互相理解和支持,不一定非要男比女强,女方若有能力,也可以超过男方。在年龄方面,过去讲究男大于女,只许男大女一轮,不许女大男一岁的观念也受到新思潮的挑战。如果女方各方面尤其是长相和财产方面,条件较好,即使比男方大一些,男方也能够接受。在一些女青年看来,只要条件好,年龄不能成为二人通往婚姻之途的天堑鸿沟。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的人品、能力和资产,高经济收入阶层在现阶段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半个世纪来,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人们的通婚半径有了很大的扩展,各民族间的通婚现象也日益增多。经济的发展促使了世人的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意愿选择人生伴侣基本成为现实。?

   婚嫁文化源远流长,意蕴积淀丰厚。旧时,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和约束,婚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多为包办型、买卖型、近亲型、转亲型、娃娃亲型、童养媳型、指腹婚型等。解放后党和政府大破封建陋习,大力提倡自由恋爱之风,但除企事业单位中的少数青年干部和积极分子能主动自由恋爱外,大部分青年男女即使自由恋爱亦不敢公开,更不敢张扬,父母包办之婚姻依然存在。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自由恋爱结婚越来越成为青年男女的追求,不尊重当事人意愿纯粹由父母家族包办的婚姻受到人们理直气壮的抵制。但时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民间青年男女对恋爱一词仍讳莫如深,情人相见,热情不足,冷静有余,在极“左”思潮影响下原本是高尚的男女之情爱反被一些人视为洪水猛兽,甚至被看做小资产阶级情调而遭到批判。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介绍和自由求婚的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在城镇,求婚方式日益社会化,父母和亲戚的介绍日益减少,朋友、同学、同事以及通过婚姻介绍所等的介绍已成为主要方式,还有一部分是自由选择对象,经双方熟人点破。恋爱方式也向开放型发展。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生活的丰富为青年男女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计划生育、男女平等等观念业已深入人心。?

   随着社会变革和易风移俗的深入贯彻,婚嫁中的陈规陋习逐渐被淘汰和变改,在乡村中,青年男女经人介绍,约定时间,来到介绍人或朋友家,或于集镇餐馆相亲。相亲时男方须给女方送见面礼。见面礼数量没有定规,在20世纪70年代,一般是10~100元不等,20世纪80年代一般为200元左右。一般惯例,女子若接了男方的见面礼,表明女子心中同意该亲事;若拒收见面礼或者即是在媒人等人的苦劝下暂时接受而后又如数返还者,则意味着此婚事不成。若男方各方面条件较好,即使不给见面礼或少给见面礼,女方也会同意这门亲事。相亲时,男方要设宴款待来宾,若男女双方同意,父母赞同,需再行约定日期,女方到男方定亲。是日,男方必须设宴款待,媒人与男方主人亲陪。宴后,男方必须将定婚礼物经媒人手当面清点交与女方。定婚礼在城镇多为现金和首饰,在农村一般为现金或衣服料子等。女方从媒人手中接过聘礼,婚约即意味正式达成。?

   若遇情况变化,民间常有退婚的习俗,原来达成的婚约可以解除。退婚若由男方提出,所付见面礼金和礼物则不得向女方索取;若由女方提出,则应退还所有大件礼品。?

   夫妇琴瑟和鸣、白头偕老的理想表达。“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导致了民间婚嫁文化的地域性色彩,但从南阳民间婚嫁习俗对民众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和风俗习惯等所作的生动表现,不难看出,民俗文化是构成民间婚嫁内容的主体与核心。具体而言,当它以一种思维形式出现时,它是一种民俗心理或民俗观念;当它以某种行为方式出现时,就构成了某种信仰活动或民俗仪式;而当它表现在人们口头的时候,在很多情况下,就成了口头创作。例如,南阳民间婚嫁活动中关于鞋、茶、女衣、闹房等内容,无不包含着丰富而生动的民俗文化内涵。有的立足于民间风俗,男女双方共结秦晋之好后以此物作礼品相赠与;有的立足于民俗心理,愿二人结连理之枝,白头偕老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俗实际上成了民间婚嫁结构上的细胞,没有它,即使妙笔生花,浓墨重彩,这一古朴的文化样式也难以历久而不衰。?

   在乡村,婚嫁柬帖以及整个婚礼仪程,“雁”是被利用得最多的一个名词或者礼物。结婚典礼,除纳征礼不用雁以外,其他五礼皆用。又如,在亲迎礼仪中,新郎于当天黄昏,亲自带领男傧相与花轿去女方家中把新娘接回家。对于男傧相的邀请,依旧礼得以请柬相邀,以示郑重其事。该柬帖如下:?

                         谨
                         占
                   仰     ×  
                   借     日  
                         为
                         儿    
                         亲 
                         迎  
                冠        ×  
                裳        门   
                礼        行     
                教        典
                ×        雁 
                ×        礼
×                
鞠               
                 冠                   

   从字面上可以看出,新郎黄昏时前往女方家去行祭祀雁的仪式,男方家长要求相陪的人以“冠裳礼教”,惟恐儿子此行少光彩和缺礼教。南阳民间婚嫁柬帖中多用“雁礼”,实则大有俗义。?

   雁,古称社雁,亦即大雁。古人认为,雁为随阳候鸟,秋天飞向南方,春天飞向北方,顺应阴阳而往来。它喜欢阳光和温柔,惧怕寒冷和阴暗。而这种现象,与人们固有观念中的夫为阳妇为阴说法是一致的。因此在民间婚嫁柬帖中多处使用“雁”,并在整个婚嫁仪程中用雁作礼物,就是暗喻阴阳往来妻子顺从丈夫之义。因为社雁飞行,总是成行成队,从不乱飞,以期吉祥和顺、夫唱妇随。同时,就事物表面现象而言,大雁一生中只婚配一次,配偶之后便形影不离,二者中若死去一只,另一只则终生形只影吊不再婚配,从这个角度也反映了人们对新婚夫妇琴瑟和鸣、白头到老的美好祝愿。这一点和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伦理思想极为吻合。再者,雁追温暖,春去秋回,守时飞行,从不失节,婚嫁柬贴中使用“社雁”一语,还有希望男女到了既定结婚时间要及时结婚,同时长幼有序,不要节外生枝,要像大雁一样守时而行,免得当事人产生无为的悲叹。“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逾越也。”(班固:《白虎通义·嫁娶》篇。)?

   女方在回帖时,我们还能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回帖的礼物中有男衣男鞋。这是为什么?这也是古代风俗留存的结果。因为女衣为女身的象征,男衣便为男身的象征了,人们为了婚后即生育,就有意识地运用这一方式让双方互换衣服鞋子,以寄托借衣感孕生育的希望。这一婚俗,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变迁,较多的人们则将其理解为岳父母对于新女婿的喜爱和娇宠,以及对男方新聘礼的回赠。?

   透过南阳婚俗中嫁妆的变化,亦可看出婚姻习俗在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改变的轨迹。解放初期,嫁妆多为几床被子和几身衣服,一箱一盆架。20世纪70年代自行车、箱子、柜子、被子是应有之物,家庭条件好的,甚至可以陪送一架收音机。80年代,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俗称“三转一响”是青年男女渴望的最佳嫁妆。改革开放以来,沙发、电视机、电冰箱成为青年人最理想的嫁妆。进入新世纪,送科技、别墅、轿车成为时髦。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南阳网站建设 郑州信息网 河南网站建设 南阳商务网 河南批发网 南宁分类信息网 南阳鲜花网 郑州老博会 南阳旅游网 南阳商标注册
南阳微网站建设 南阳小程序开发 南阳婚庆礼仪网 南阳网络推广 南阳大数据营销 中国玉网 南阳律师维权网

关于我们

微网站建设

网站建设

广告服务

代理加盟

招贤纳士

支付方式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返回首页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地址:南阳市范蠡路华鑫苑  电话:0377-63205555   13663998848   E-Mail:sjwb666@163.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豫ICP备09016473号   豫公网安备 41130202000295号  

本站法律顾问:罗中彬律师   河南育滨律师事务所  

分享按钮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