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有一种“灵丹妙药”叫“低进优出”,经过三年高中,一名普通学生同样可以考上名校。我们邀请南阳二中的“名师”们给广大高中生支招:如何在高考之路上逆袭成功,让普通学生迎来春天。
“好习惯”为高考加分
李喜明(南阳市二中校长):我从不相信,中考没考好的学生就“一锤定音”了,像南阳市二中这样一所拥有62年办学历史的普通高中,虽然在优质生源上并不占优势,但连续几年不断攀升的高考成绩备受瞩目:在2015年高考中,1名学生被北京大学录取,本科以上进线人数1489。其中,文科班的两名学生以数学单科成绩149分和148分,全省排第二名、第三名,理科班的一名学生数学单科成绩146分,居全省第五名、南阳市第三名;2014年高考中,一位学生语文成绩位居全市第一名;2013年一本进线人数与2012年相比,同比增长150%。这一切,源于我们把准普通生的脉,从培养“学习习惯”和打造“高效课堂”入手,让这群孩子们经过三年高中,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名校梦。
史弢(高三物理教师):“尖子生”和普通生最大的区别在于“学习习惯”的差异。我教过的很多学生都有一个“通病”,就是题看了一半就说自己不会,实质上不是不会做,而是题目压根都没有读全或者读懂。我的观点是,要想成为考试的高手,首先就要成为审题的高手。每道题都有“题眼”,找到它,就如同找到走出迷宫的钥匙。另外,就是答题“规范”的练习,从日常考试到每次作业,我严格要求同学们在答题规范上下工夫,这是非智力因素,却是考试加分项。
吴凤敏(高三数学教师):我从不担心在学生面前“出丑”,甚至还主动“示弱”。尤其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敏感、自尊心强,我的办法是,把课堂交给学生,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甚至还故意出错,让同学们参与进来一起想办法,一步步突破,不断增强大家的自信心。我还经常鼓励我的学生们说:“我也只是考上了河师大,而你们将来可能就是清华、北大的高材生,充分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你们一定比老师强。”每当这个时候,我能看到同学们两眼放光,学习激情迸发。
包留兴(高三历史教师):只有平时考试像高考一样对待,高考时才能像平时练习一样淡定自如。要想做到这一点,平时的规范训练就格外重要,主要围绕“审题规范”和“答题规范”,我下了很多工夫,事实证明,这些都是高考的“加分项”。
赵若飞(高三语文教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现在很多家长都是“低头族”,平时见孩子少,跟孩子见面了,又一直在玩手机,给孩子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一旦孩子缺少好的家庭氛围,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孩子这一生基本就很难有大的作为。也正因为跟孩子沟通少,最后大人和孩子情感上有了很大隔阂,沟通上造成很大障碍。我的观念是“陪伴式教育”,耐心听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一起看书学习,他们在家长这种“陪伴”中,能感受到爱与自信,这对学习有很大帮助。
李正英(高三英语教师):无论生活上和工作上有多少不开心的事情,一旦走上讲台,就要让我的学生看到老师脸上灿烂的笑容,我要向我的学生传递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我要用我的情绪感染我的学生。因为,这么多年的教学,我知道,越是成绩平庸的学生,内心越消极、情感越冷漠、惰性越强,他们需要从内心得到关注、激励,还有温暖
“高效课堂”事半功倍
李喜明:中考失利并不代表高考失利,我经常鼓励学生们:永不言弃。为给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我们每周一都有一个主题班会,根据不同节日、不同主题,对学生进行立志教育,还会邀请心理专家、社会名流到学校演讲,帮助同学们树立高远目标。我们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督促老师们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学生管理上,将小事儿做到极致。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打造“高效课堂”,通过一系列课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成绩不断攀升中找回学习乐趣和人生自信。
吴凤敏:很多学生“怵”数学,尤其是文科生,数学成为他们的“拖腿科”。我的方法是,首先树立同学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不断给他们以心理暗示“我能学会!”其次是让数学课堂活起来,通过绘声绘色讲述数学史上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激发学生们对数学的向往,让数学本身的美感吸引同学们不断探究。
史弢:每年高考过后,网上都会流传很多“状元学习法”,但别人的方法未必适合自己,直接拿过来用很有可能“水土不服”,所以我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寻自己受用的学习方法。我的口号是“堂堂过关”,课前我会印好试卷,当堂练习,当堂检测,不留疑问。
赵若飞:语文说到底就是考察一个人对文字的敏感和把控,所以我认为题海战术对于语文未必管用。“习好字、广狩猎、多背诵、重感悟、勤写作”,这是我跟每一届学生都反复强调的一句话。通过每日练字,每日读书,每日背诵,每日练笔,功夫在平时炼成了,还怕高考掏不出来“干货”!
包留兴:“考前背得昏天暗地,考后忘到九霄云外”,这是很多学生学习历史的困惑。造成这种局面的最重要原因是,这些学生大多是死记硬背,所以记得快,忘得也快。我的方法是,把课本当成“材料”来读,弄清句与句、段与段、章与章的关系,就弄清了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再通过“听、读、想、讲、记”五个环节,尤其是“讲”这个环节,同学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享,在讨论中擦出“火花”,记忆就非常深刻了。学习就像是“海绵吸水”,而解题就是一种“产出”,海绵只有吸纳足够的水,高考时方能源源不断输出。
李正英:“上英语课很有趣,我最期待的就是课前5分钟。”这是很多学生的感受。为锻炼同学们英语表达能力,每节英语课前我都留出5分钟,让学生们登台用英语表述自己所思、所想、所悟,但往往为了这5分钟,同学们在课下要准备半个月,不断查字典、请教老师,这也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比简单练习效果要好得多。另外,为了让我的课堂尽可能“高效”,我很在意看学生“眼色”,假如发现他们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倾向,我就会讲一些跟课本知识紧密相关的小故事,唤起大家的课堂热情。在这个基础上,我要求我的学生把时间表贴在课桌上,教学生们“分段记忆”,同样几个单词,一天不同时段反复记忆三五次,基本上就储存到大脑里了.
|